過十二點半在往清境和廬山叉路旁來第三次的餐廳用餐,社長每次必點的是它的筒仔雞和砂鍋魚頭,也的確是吃得齒頰留香;而它最大的特色則是可以清楚眺望濁水溪的源頭之一塔羅灣溪注入俗稱「碧湖」的萬大水庫。這幾年的豪雨風災大概把這水庫淤積出一大片沙灘地,湖水面積不斷退縮,讓我十分懷念學生時代,曾夜宿仁愛國小,逛霧社市街;而多次親近的碧湖,寒暑陰晴或雨霧山嵐下總有它不同的美。
可每次錯過的是清境,大一錯過清境農場的迎新露營,一直到現在,可笑的是經過清境這麼多次,卻是過門不入,更不用提濃濃滇緬風情的博望新村;呵呵,當然霧社春陽這一帶的賽德克族史蹟一樣只是道聽塗說。
車行公路不斷攀高,越過武嶺下到合歡山莊,這一帶是再熟悉不過的了,我的第一座百岳合歡東峰,就是大四時和同學騎車,一路風塵僕僕騎上來的,兩人未戴手套的手凍得像冰棒。而在那之前,過年後的開學,雪訊讓我們同學四人從大禹嶺走到松雪樓,那可是我們四人生平第一次看到雪,看到被雪覆蓋的高麗菜和箭竹,小心翼翼通過小風口克難關,深怕被傳說中的強風吹下山谷,在松雪樓外吃著熱騰騰六十元超貴的貢丸湯......;而經過了這麼久的日子,早已忘記花了九個小時來回的是從宿舍到合歡山還是大禹嶺到合歡山......。
本來六月要來北峰欣賞高山杜鵑,卻因為下雨而活動取消,直到今天才有機會來此,而杜鵑早已凋謝只能期盼來年。到達北峰登山口,開始緩步上坡。位在登山口邊的這一池水,聽說終年不涸,名叫碧池又名台灣池,大概形似台灣而得名吧。
冬日的暖陽在高山上顯得尤其珍貴而舒服,四周山坡上匍匐的黃色矮箭竹和深綠挺拔的鐵杉一路映襯相隨,回望曲折的公路往小風口向更遠處的合歡東峰主峰蜿蜒,日頭逐漸西斜,將人影照在一旁山坡下顯得更加深遠。
前方反射板地標逐漸映入眼簾,在群山中顯得突兀孤單。但平緩的箭竹坡彷彿一張地毯,將山勢鋪陳得柔和可親,令人就想躺下曬個舒服的日光浴。
和反射板遙遙相望的是奇萊北峰和屏風山,直瀉而下的險峻山勢令人心生畏懼。
來到山頂風勢強勁,雖然陽光照耀卻仍令人打起哆嗦,眼看日影西斜,趕快穿起厚重外套戴上口罩套上手套,此時不禁想起伊索寓言中太陽和北風打賭的故事。
西峰的路就在前方,短短四點七公里卻要上下幾個山頭,一點鐘方向西峰彷若招手,隊友多半還未上來峰頂,心裡雖然躍躍欲試但只能期盼來日。
望向東北,畢祿羊頭之後是金字塔般山頭的中央尖山,無明鈴鳴隨侍在側;望向西北,雪山聖稜佳陽山系在目,低矮的華岡福壽山有榮民辛勤開墾的聚落;東南方向是奇萊合歡諸峰,約略東方則是翻騰雪白的雲海,此時天寬地闊身心舒暢,念天地之悠悠,不會愴然淚下,只想到敦煌壁畫的飛天景象。
時近五點夕陽已逐漸染紅山頭,雖然不捨卻仍必須下山,以免摸黑趕路。久不見高山頂上的日落,雖然高度已經離天空更近,太陽卻似乎要落向更遠的西方,我不是逐日的夸父,卻也遐想遠古的神話......。
其實今天高空無雲,晚上最適合泡茶聊天觀星,可惜這山頭入夜應該會有攝氏零度的機會,沒有萬全準備,是不宜貿然露營的。
反射板旁山凹處已有帳棚架起,那是避風的所在,在寒冷的冬夜這是勉強適合紮營的地方,可是看到反射板下也有蒙古包,就只能佩服紮營者的勇氣了,因為即使在強勁的寒風下,國家公園的範圍內是不可能容許升火炊事取暖的。
天色已經暗下,稀疏的頭燈卻三三兩兩往上坡照來,細看竟是不少重裝的男女,看來晚上這兒可熱鬧了,原來是東吳山社的山訓。這年頭仍有不畏風寒艱辛的青年學子願意扛著笨重的裝備上山,看著他們稚嫩的臉孔欣喜萬分,顧不得思考該不該剛才沒有的愴然淚下,提醒他們看不清的路徑後,終於回到登山口,而我的心已投向今夜住宿的大禹嶺。
明天我們要登武法奈尾山。